秦始皇的故事可能改變你一生
想必大家都讀過「秦始皇」的歷史,一提到秦始皇,你會想到什麼? 本名「嬴政」?「暴君」?「焚書坑儒」?還是「車同文,書同軌」?很多人一聽到歷史就頭痛、想睡,覺得那是死人的故事,與我們的生活毫不相干。不過其實歷史不僅可以訓練思考,有時還能告訴你理性的重要性,甚至是拿驕傲自滿的人的下場讓你作為警惕呢! 那麼究竟秦始皇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段歷史又可以教會我什麼樣的人生道理呢? 讓我們一起回到戰國時代看看吧...
01. 無論何時何地,要把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連間諜都敢重用,還靠他來富國強兵!
大家對「鄭國渠」一事應該不算陌生。 鄭國是一位來自秦國東方一個小國──韓國的水利工程師兼間諜。 為什麼派鄭國到秦國去呢? 因為強大的秦國每次想要東侵時, 韓國都第一個倒楣。 所以韓王為了防止秦國侵略而派遣鄭國前往秦國, 說服當時的秦王 那時嬴政尚未統一天下,故不稱秦始皇 在關中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當時的韓王心中打著為了修築渠道, 秦國必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而沒有餘力東侵的如意算盤。
想不到後來事跡敗露,鄭國也被抓了, 鄭國像秦王坦承自己的確是「間諜」, 但他也真的是「水利工程師」,「鄭國渠」也的確不是假的。 秦王知道自己被騙了,但他有沒有殺鄭國呢? 他不但沒有,反而還重用了鄭國, 因為他知道等鄭國渠完工,秦國的國力必定大大增強。 秦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當然就是一統天下, 所以他把增強國力的「理智」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這也是他為什麼能成功的原因。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人人都想成功,而我們從歷史上總結得到的教訓是, 成功的第一要件,就是無論何時何地, 要把你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衝動不但會誤事,甚至還可能誤國!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大家一定更加熟悉, 燕太子丹曾被送至秦國當人質並受辱, 燕太子丹為了復仇而打算派人去刺殺秦王。 就感情面而言,的確他受了秦王之辱,報復之心可以理解; 但就理性而言,他是一國的儲君,不是街頭匹夫, 報復雖然能產生快感,但要是失敗了呢? 難道全國官宦百姓都要為你的衝動而殉葬嗎? 於是鞠武知道後大吃一驚想勸諫, 想不到燕太子丹竟說 只要能報仇,「縱令燕秦同日而亡」,他也甘心! 結果派了荊軻刺秦,這行動果真也失敗了! 不久後,太子丹被斬首獻秦,燕國也被秦國所滅。 有這樣把感情擺在理智之上的儲君,還真是燕國的悲哀啊!
02. 工作上,老套的招數也可以很有用
原來賄賂廢物「不做事」,是最好用的絕招
當時秦王雖還沒統一天下,但秦國國力已經達到了巔峰, 六國之國力皆無法與之抗衡,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這時秦王採用了謀士尉繚的計策, 輕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計策無他,就是花錢賄賂各國的豪臣們, 不是請他們幫助秦國,而是敗壞自己的國家而已。 當時六國的當權階級幾乎全是一群廢物, 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於是要用人所長,而他們的長處,就是「敗事」! 這個方法很簡單、很老套,但很有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原來好的方法不在新舊,在於有用。 工作上也是這樣, 有時候最棒的方法不一定是最有創意的, 了無新意的方法可能才是最管用的。 花錢收買人是老方法,一點也不稀奇, 但卻也是天底下最有用的方法。
03. 勇於改變,才能有不凡的成就
秦始皇怎麼那麼厲害!
歷史上終結分裂局面的君王有好幾位, 因暴政而斷送江山的暴君也不勝枚舉, 那麼為何唯獨「秦始皇」一位君王, 能在歷史上佔有一席這麼重要的地位? 先姑且不論他是好皇帝還是爛皇帝, 因為他確實是「第一位」皇帝。 第一位稱自己為「皇帝」,並使這個稱號延續兩千多年的皇帝, 第一位結束分裂時代,開創大一統局面的皇帝, 第一位廢封建、行郡縣,開中國中央集權政治史先河的皇帝, 第一位行「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中華民族「一個國家」概念的皇帝。 可別小看這個書同文, 因為中國方言實在太多,要是沒有統一的文字, 中國現在大概跟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一樣小國林立, 難以成為世界強權了。 沒錯!就是因為這麼多「第一位」, 儘管他實行暴政而民不聊生, 儘管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參半, 但他始終贏得了「千古一帝」的稱號, 不僅中國史,說是名留青「世界史」也毫不為過! 秦始皇從不畏挑戰舊有的體制、思想, 不怕打破從前的規則, 於是創造了許多不凡的成就。 放諸現代不也如此? 按經驗法則行事確實犯錯率比較低, 但一來一旦就方法不合時宜就可能被淘汰, 二來若要有什麼脫穎而出的表現,可能就比較難了。
04. 驕傲和自欺,是自取滅亡的前奏
面對現實、自欺欺人,你是哪一種?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不在於遇到不同的問題, 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通常決定人一生成敗的,有兩種態度: 第一種是面對現實,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第二種則是掩耳盜鈴,設想別人的評價都不正確、都是偏見, 其實自己做得很成功,都是別人不對,錯不在己。 因此,人遇到了問題後, 要嘛改變自己,要嘛繼續活在自己的美夢中。 哪一種比較好?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明白。 但就歷史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 因為選擇第一條路是很痛苦的, 第二條自欺的路似乎比較快樂一些, 但這麼做的人永遠無法改變自己, 事情也只會一步步越來越糟。 秦始皇當然也不例外地選擇做了第二種人。
秦始皇那麼厲害,但下場怎麼這麼慘?
當時秦國雖統一了天下, 卻因為秦始皇的暴政而物價飛漲、盜賊橫行、民怨四起, 儘管如此,他卻還是沉醉在自己「統一天下」的豐功偉業中, 認為自己的功績超越三皇五帝,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所有的人都沒有資格納諫, 凡與他有異議者皆殺之, 自然也就再也沒有人敢出什麼好主意。 但是國家有因為這樣就越來越好嗎? 秦國的國祚就是個血淋淋的佐證。 前面才稱讚他「把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所以成功一統天下。 然後一統天下的他, 開始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暴政所帶來的問題, 因為驕傲,所以自欺, 也變成了一隻「感情擺在理智之上」的大鴕鳥, 當然前面累積的豐功偉業有一天都會敗個精光, 然後自取滅亡, 而秦國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始皇的故事可能改變你一生
想必大家都讀過「秦始皇」的歷史,一提到秦始皇,你會想到什麼? 本名「嬴政」?「暴君」?「焚書坑儒」?還是「車同文,書同軌」?很多人一聽到歷史就頭痛、想睡,覺得那是死人的故事,與我們的生活毫不相干。不過其實歷史不僅可以訓練思考,有時還能告訴你理性的重要性,甚至是拿驕傲自滿的人的下場讓你作為警惕呢! 那麼究竟秦始皇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段歷史又可以教會我什麼樣的人生道理呢? 讓我們一起回到戰國時代看看吧...
01. 無論何時何地,要把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連間諜都敢重用,還靠他來富國強兵!
大家對「鄭國渠」一事應該不算陌生。 鄭國是一位來自秦國東方一個小國──韓國的水利工程師兼間諜。 為什麼派鄭國到秦國去呢? 因為強大的秦國每次想要東侵時, 韓國都第一個倒楣。 所以韓王為了防止秦國侵略而派遣鄭國前往秦國, 說服當時的秦王 那時嬴政尚未統一天下,故不稱秦始皇 在關中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當時的韓王心中打著為了修築渠道, 秦國必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而沒有餘力東侵的如意算盤。
想不到後來事跡敗露,鄭國也被抓了, 鄭國像秦王坦承自己的確是「間諜」, 但他也真的是「水利工程師」,「鄭國渠」也的確不是假的。 秦王知道自己被騙了,但他有沒有殺鄭國呢? 他不但沒有,反而還重用了鄭國, 因為他知道等鄭國渠完工,秦國的國力必定大大增強。 秦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當然就是一統天下, 所以他把增強國力的「理智」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這也是他為什麼能成功的原因。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人人都想成功,而我們從歷史上總結得到的教訓是, 成功的第一要件,就是無論何時何地, 要把你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衝動不但會誤事,甚至還可能誤國!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大家一定更加熟悉, 燕太子丹曾被送至秦國當人質並受辱, 燕太子丹為了復仇而打算派人去刺殺秦王。 就感情面而言,的確他受了秦王之辱,報復之心可以理解; 但就理性而言,他是一國的儲君,不是街頭匹夫, 報復雖然能產生快感,但要是失敗了呢? 難道全國官宦百姓都要為你的衝動而殉葬嗎? 於是鞠武知道後大吃一驚想勸諫, 想不到燕太子丹竟說 只要能報仇,「縱令燕秦同日而亡」,他也甘心! 結果派了荊軻刺秦,這行動果真也失敗了! 不久後,太子丹被斬首獻秦,燕國也被秦國所滅。 有這樣把感情擺在理智之上的儲君,還真是燕國的悲哀啊!
02. 工作上,老套的招數也可以很有用
原來賄賂廢物「不做事」,是最好用的絕招
當時秦王雖還沒統一天下,但秦國國力已經達到了巔峰, 六國之國力皆無法與之抗衡,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這時秦王採用了謀士尉繚的計策, 輕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計策無他,就是花錢賄賂各國的豪臣們, 不是請他們幫助秦國,而是敗壞自己的國家而已。 當時六國的當權階級幾乎全是一群廢物, 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於是要用人所長,而他們的長處,就是「敗事」! 這個方法很簡單、很老套,但很有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原來好的方法不在新舊,在於有用。 工作上也是這樣, 有時候最棒的方法不一定是最有創意的, 了無新意的方法可能才是最管用的。 花錢收買人是老方法,一點也不稀奇, 但卻也是天底下最有用的方法。
03. 勇於改變,才能有不凡的成就
原來賄賂廢物「不做事」,是最好用的絕招
當時秦王雖還沒統一天下,但秦國國力已經達到了巔峰, 六國之國力皆無法與之抗衡,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這時秦王採用了謀士尉繚的計策, 輕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計策無他,就是花錢賄賂各國的豪臣們, 不是請他們幫助秦國,而是敗壞自己的國家而已。 當時六國的當權階級幾乎全是一群廢物, 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於是要用人所長,而他們的長處,就是「敗事」! 這個方法很簡單、很老套,但很有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原來好的方法不在新舊,在於有用。 工作上也是這樣, 有時候最棒的方法不一定是最有創意的, 了無新意的方法可能才是最管用的。 花錢收買人是老方法,一點也不稀奇, 但卻也是天底下最有用的方法。
04. 驕傲和自欺,是自取滅亡的前奏
面對現實、自欺欺人,你是哪一種?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不在於遇到不同的問題, 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通常決定人一生成敗的,有兩種態度: 第一種是面對現實,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第二種則是掩耳盜鈴,設想別人的評價都不正確、都是偏見, 其實自己做得很成功,都是別人不對,錯不在己。 因此,人遇到了問題後, 要嘛改變自己,要嘛繼續活在自己的美夢中。 哪一種比較好?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明白。 但就歷史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 因為選擇第一條路是很痛苦的, 第二條自欺的路似乎比較快樂一些, 但這麼做的人永遠無法改變自己, 事情也只會一步步越來越糟。 秦始皇當然也不例外地選擇做了第二種人。
秦始皇那麼厲害,但下場怎麼這麼慘?
當時秦國雖統一了天下, 卻因為秦始皇的暴政而物價飛漲、盜賊橫行、民怨四起, 儘管如此,他卻還是沉醉在自己「統一天下」的豐功偉業中, 認為自己的功績超越三皇五帝,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所有的人都沒有資格納諫, 凡與他有異議者皆殺之, 自然也就再也沒有人敢出什麼好主意。 但是國家有因為這樣就越來越好嗎? 秦國的國祚就是個血淋淋的佐證。 前面才稱讚他「把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所以成功一統天下。 然後一統天下的他, 開始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暴政所帶來的問題, 因為驕傲,所以自欺, 也變成了一隻「感情擺在理智之上」的大鴕鳥, 當然前面累積的豐功偉業有一天都會敗個精光, 然後自取滅亡, 而秦國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